“有時候不是沒有時間,只是我們沒有去擠出時間而已?!薄叭绻岩惶熘械溶?、坐車、開會空檔、等待計算機跑出結果的時間全部加起來,很難說擠不出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?!?/div>
不是要去擠壓前面提到的“自己的時間”,而是在真正工作時間中,其實有很多間隙,這些間隙里我們要不就是找不到事情做,要不就是在聊天上網(wǎng)中浪費掉,因為我們覺得小空檔不可能完成什么事情,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。
但真的是如此嗎?確實,我們不可能在20分鐘的開會空檔之間,打完一篇1000字的文章,但是,如果我們利用這20分鐘先把那篇文章的大綱擬出來,等到真正要執(zhí)行任務時不就可以花費更少時間?
“我正在執(zhí)行一件今日的重要任務,老板忽然丟一個臨時工作給我,雖然沒有限制我完成時間,但因為臨時工作更簡單,我就想說先暫停手邊重要任務,先去完成那件臨時工作好了?!?/div>
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是,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,很多時間就被自己偷走了!當我要暫停手邊重要任務時,就不得不先做一個收尾或注記的動作,當我要去執(zhí)行臨時工作時就不得不做一些工作環(huán)境的切換,當我要回到今日重要任務時又必須重新暖機、喚回之前的工作狀態(tài)。
而這些轉換過程中時間就被一點一滴的浪費掉了。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每天忙得要死,可是什么任務都沒完成,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時間浪費在這些轉換過程之中:看起來好像有(也真的有)認真工作,其實什么都沒做。
要特別避免這種重疊時間的現(xiàn)象,這時候最好的作法是把臨時工作先注記到自己的待辦清單,先把手上的重要任務進度完成,再進行切換工作的動作,以避免額外的時間花費。
準備的時間
“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、規(guī)劃、調(diào)整這個計劃的目標與執(zhí)行步驟,我每天都在修改可能的方案,結果最后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只剩下一點點時間去執(zhí)行它”。
準備過程是工作上最甜美的陷阱,想象都是美好的,未來充滿了愿景,但我們是要準備到什么程度才夠呢?很多時候,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準備的過程,反而偷去了真正執(zhí)行需要的時間。
最好的方法是把項目切割成不同的階段,依據(jù)階段來準備,而不是一次把所有東西都準備好,這樣可以一邊準備、一邊執(zhí)行,隨時都關注“真正執(zhí)行”的成果,而不是把心思只花在“浪漫的”準備過程中。
猶豫的時間
“我想看A作者寫的書,我也想看B作者寫的書,我想打個電動,我也想看部電影,到底假日這段休閑時間應該用來作什么好呢?”“太多想做的事情,讓人猶豫難以決定,干脆來上上網(wǎng)先轉換心情好了?!?/div>
于是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整個周末時間就被上網(wǎng)占據(jù)了,最后既沒有看任何一本書,也沒有推進游戲進度。因為,我們把時間浪費在猶豫上了。
當想要的選擇很多時,我們就容易陷入時間的陷阱,什么都想做,結果什么都沒做,反而是時間花費在那個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。與其如此,一開始就算用抽簽也好,挑一個想做的事情直接做做看,既然無法比較就放棄“挑出最好的”的想法,這樣起碼可以完成任何一件想做的事情。
猶豫,是導致最后什么都沒做成的時間之敵。
或許外在的環(huán)境并沒有給予我們充足的時間,但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,我們更容易自己成為自己的時間竊賊,用各種借口把時間悄悄的偷走了。而如果我們能夠要回這些時間,那么相信可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