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張國同學,你的簡歷我們已經看了,你的在校表現和研究水平還是比較不錯的?!?/div>
“謝謝領導,過獎了?!贝髧吞?,對方抬眼瞥了他一眼,另外兩人臉上浮現出似笑非笑的神情。
對方頓了頓嗓子:“我看你是外省的戶籍,有在北京落戶的想法吧?領到進京指標后,安排你到新疆的生產車間鍛煉兩年,能接受嗎?”
大國覺得有些莫名其妙,遂表示如果和產品研發(fā)的關聯不大,可能不太合適。
三位面試官再次浮現那種吊詭的笑容,其中一位年紀稍長的領導笑著說:“這90后,都學會騙戶口了哈。”
大國發(fā)覺自己被扣了帽子,有些無法接受:“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,我是專業(yè)匹配才來應聘的,跟戶口無關。”
上一位面試官直接合上了本子,“我就知道你們這些小年輕靠不住,干個一兩年沒新鮮勁了,拿了戶口走人,我見得太多啦,今天就到這吧!”
大國就這樣與國企OFFER無緣,但他并不覺得可惜,畢竟以落戶透支青春的企業(yè),并沒有什么格局可言。
03 都是經歷過畢業(yè)的人 請別對應屆生如此不屑
接下來,聊一段筆者自己的親身經歷。
我是一個焦慮感很強的人,畢業(yè)時謝絕了實習公司的Offer,一心想要去更好的平臺。
然而忙忙碌碌跑了六七家面試,崗位和環(huán)境卻都不太理想,讓我頗有些挫敗感。
就在那一周,我參加了一家公關公司的面試,招聘描述極具吸引力。
“海內外客戶、8-10K薪資、歐美設計辦公區(qū)”,讓我把這次機會當成了壓軸戰(zhàn)役。
結果一到那家公司,我第一反應是走錯門了,高低起伏的頂棚,昏暗的節(jié)能燈管,做工粗糙的工位,說好的設計感呢?
隨后,一間不時傳出尖笑聲的辦公室走出一位大姐,隔著老遠招呼我,“面試的吧,來填表!”
填寫完冗長的表格,我又被領去一間物品雜亂的辦公室面試。
碩大的老板椅上斜倚著一位肚里能撐船的男性,連眼皮都沒抬一下。
面試官像是從鼻腔里送出這幾個字,“自我介紹吧!”
在我簡介的過程中,對方始終在胡亂地翻動我的簡歷,發(fā)出惱人的嘩啦聲。
介紹完畢后,沉默了將近三分鐘,面試官才從牙縫里擠出一句,“你為什么從上家公司離職?”
“因為我想去更專業(yè)的平臺發(fā)展,而且原來團隊的核心人員大都離職了,對我也是個因素?!?/div>
聽完我的解釋,這位本來面無表情的男人像是通了電,用鄙夷的神情看著我說,“你是被人開了吧?一個應屆畢業(yè)生,上級離職了,不是在領導面前更有表現機會了嗎?你不說實話我們沒法聊。 ”
我被這種邏輯震驚了,只能告訴他我說的就是實話。
面試官滿臉不屑地搖了搖頭,“在我這撒謊沒用我看你期待薪資是7-10K,我就告訴你,像你這種應屆生最多開4k。你要是覺得不行,上別處看去,我的時間很寶貴?!?/div>
作為一個“遇事則剛”的東北人,我當時真想把“應屆生”三個字塞回他嘴里。
但出于基本的素質,我選擇了直接起身,禮貌地送他一句:“既然如此,我們也不必再聊了,您的時間寶貴,我的時間也不能浪費,告辭?!?/div>
其實,我更想告訴這位趾高氣揚的面試官,誰沒經歷過畢業(yè)找工作?你若是看不上“應屆生”,怕不是沒上過大學吧?
04 寫在最后
眼看又是一個畢業(yè)季,成群的應屆生正在“步入社會”的門前躊躇滿志,而他們中的許多人,即將面臨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試。
從為人的角度來講,每個人都經歷過初出茅廬的階段,面對尚未磨出鎧甲的年輕人,理應不該落井下石。
而對于企業(yè)來說,每一次面試,不單單是招聘人才,還傳遞了公司的企業(yè)文化和品牌形象。
公司最真實的口碑,并非來源于財大氣粗的廣告投放,而是來自于“人”。
面試官耀武揚威,其實是在敗壞公司的品牌。
如果應聘者感受到了不尊重,自然會不吐不快。久而久之,社交平臺上罄竹難書的聲討,就成了企業(yè)品牌形象的墓志銘。
所以,真心想給各位招聘者提個醒,所謂“面試官”的稱號,不如改成“面試者”。
名頭少了一些壓人的分量,或許也能消除那本不該存在的“官威”。
畢竟,江湖留一線,萬事好見面。若是跳槽時發(fā)現迎頭對坐的,竟是那個昔日凌言辱語過的“應屆生”,豈不是顏面無存?